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歌仔戏在马来西亚的流传与发展


  福建人民出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元代时期,福建闽南一带因过速增长的人口而使许多劳动者无可耕之田,促进当地人出走南洋。明代时期(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福建省招添水手,扬帆驶往马来亚半岛。清初,中国朝廷实行的“迁界”政策、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不断及辛亥革命,福建人民因避难和谋生,都移民到马来西亚。这一些福建籍华侨在马来半岛从事开荒垦植,开采锡矿,聚村而居,繁衍生息。他们非常重视宗教活动和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乡村祭祀的习俗。在这些祭祀中,除了举行僧侣道人祭神镇鬼的礼仪之外,还要为降临神或幽鬼进献戏剧。马来西亚福建籍华侨,大量弘扬福建戏曲-歌仔戏文化,使歌仔戏成为马来西亚本土文化中身后丰富的支流之一。

(一)移植阶段

马来西亚早期的福建地方戏剧,是随着移民飘洋过海带来的,1927年,当它踏上马来西亚这片陌生的土地时,这种异质文化自然受到了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冲击。最早到马来半岛的华工,大多数来自清代中国福建。移民者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是马来西亚最早的拓荒者。由于劳动的艰辛,遭遇的苦难。这些福建籍的华侨,有一些来自戏班艺人,他们组成戏班谋生,在小范围内演出家乡的歌仔戏。而后范围不断扩大,声势不断壮大,每逢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都会有歌仔戏的演出

(二)发展阶段

由于歌仔戏采取闽南语演出,且曲调采自歌谣小调,极受马来西亚民众喜爱。二、三十年代,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传统戏曲都呈现出活跃繁荣的局面。香港邵氏公司在吉隆坡、槟城等地设有娱乐场所。这些娱乐场所为歌仔戏和其他福建地方戏曲演出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使歌仔戏迅速地进入了高潮阶段。

(三)高潮阶段

  这阶段的歌仔戏,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因而旧貌换新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戏曲剧目的题材新颖,思想内容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舞台表演技巧更加娴熟,许多演员的唱工做派,都能大胆突破传统戏曲的藩篱,创造出新的表演程式;唱腔音乐优美动听。不管是古代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能运用西洋音乐和乐器作伴奏,让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舞台美术也趋于现代、写实,生活气息浓。

  歌仔戏的革新,获得本地福建籍观众的欣赏,赢得了方言区外观众的赞赏。

(四)起伏阶段

四十年代后,马来西亚歌仔戏发展非常艰难。虽然五十年代曾一度振兴过,但六十年代初,又逐渐步入衰落。剧团生意较惨淡,戏班演出机会逐渐减少,只在喜庆节日、神诞时才以歌台演出的形式助兴。

马来西亚歌仔戏未能在新的马来西亚文化背景下,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善。而老一辈戏曲爱好者越来越少,新一代福建人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反对过分讲究封建伦常与旧规,主张与当地其他民族的融合,甚至对高甲戏从不问津,基于种种原因,高甲戏最终只能在各种宗教仪式、社团活动、节日庆典中演出。

  歌仔戏的演出大多是伴随着各种神诞、节庆、社团活动,例如,在庆祝大寿、举办婚礼或是庆祝同族子弟功名成就,在社团中表演戏剧,以感谢神和祖先的庇护;操办丧葬仪式,也经常奉献戏剧。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来西亚华侨的传统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的失传,歌仔戏也可能慢慢失去最后的舞台。

(五)残存阶段

歌仔戏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种族的土囊上历经了移植、发展、高潮和起伏阶段。进入六十年代后期以及八十年代,歌仔戏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艺术和体制成了必然趋势。虽然有外来的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戏曲团体的演出,但是也难于改变其衰微的命运。歌仔戏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老一辈爱好者的逐渐减少,新生一代思想西方化,古老的戏曲艺术确实脱离了现实生活,使得歌仔戏无法在本地舞台上自由地发挥。如今,马来西亚歌仔戏戏也只是伴随着华人的宗教仪式、祭祀、节日庆典和社团的活动,逐渐地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虽然,马来西亚一些老戏曲艺人仍持续参与演出活动。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而舞台上演员总是呈现出疲态和老态。花旦年近五十,形容枯稿;出演小生也是五、六十的老翁,步版瞒姗。今日,歌仔戏所面对危机是不只是电子媒体的冲击、传统潮剧不新鲜、观众群缩小,外加缺乏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也缺乏发祥地中国政府和社会团体的扶持。因此,马来西亚歌仔戏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境地。

2 条评论:

HuiGee慧儀 说...

你好。我想请问在马来西亚,哪个团体在推广歌仔戏?地点在哪里?

無名 说...

歌仔戲發源地是福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