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

传统戏曲-高甲戏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角戏九甲戏,是福建的主要剧种之一,以闽南语进行表演,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和东南亚人聚居之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为“宋江戏”。清中叶,发展成为“合兴班”。清末后,称为“高甲戏”。高甲戏源自于早期欢庆喜庆的节日,由村民们装扮梁山等人物,配以锣鼓和民间小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就地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随着,有小孩扮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他为宋江仔。后来逐渐被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清中叶,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演出半文武戏。续“合兴班”后,“三合兴”、“福庆兴”、“金香春”等戏班出现。清末,“合兴班”与“宋江戏”逐渐合流,称为“高甲戏”。

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韵味。高甲戏唱腔,均使用本嗓,仅高音处以假音代唱。每局尾末,昔日皆由后场帮腔,现已不用。高甲戏演唱之曲调,有南管、傀儡调及民间小调,以南管为主。

高甲戏器乐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吶为主,配以品萧、洞箫、二弦、三弦,后加入琵琶、扬琴、中胡、二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铎板、通鼓、大小锣、大小钹,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是丑、旦戏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高甲戏行当的划分与其他剧种大体相同。高甲戏之角色,主要分为六类-小生、老生、旦、丑、北(净)及杂。小生行-文小生和武小生;老生行-长辈和短打;旦行-青衣、花旦、武旦和老旦等;丑行-公子丑、大肚丑、破衫丑、傀儡丑、傻丑、武丑、老丑、媒婆丑和家婆丑等。北行-大花、二花、红北(红净)、乌北(黑净)等;杂行-监(太监)、套(龙套)、旗(旗牌)、军(军士)、武行。高甲戏以丑角最为特色。其基本身段分为五部分,即是头、手、肩、足和臀,且各有专门架式。演出节奏明朗、造型突出、动作夸张、滑稽逗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高甲戏大从古典小说、民间传说取材、改篇。其中,多数为连台本戏,演出之剧目多达百多本。部分剧目从木偶戏、梨园戏、戈阳腔、京剧吸收过来。传统剧目可分为三大类,既大气戏(宫廷戏、武戏)、生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如《山伯探英台》、《白兔记》、《王昭君》、《花田错》、《麒麟山》、《白虎堂》等。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