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歌仔戏


歌仔戏,二十世纪发源自台湾的传统戏曲,中国称之为芗剧,是福建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歌仔戏的原型是“锦歌”,是一种由一男一女对唱的民间说唱、清唱艺曲。早期,中国漳州地区人民移居至台湾,把此文化带到台湾。后来,当地人称锦歌为 “歌仔”。歌仔(锦歌)在台湾各地盛行后,民间逐渐出现了“乐社”或“歌仔阵”。歌仔与道地的民谣汇成乐曲,后吸收了闽南民间舞蹈等曲调的唱曲,糅合了民间的“七字四言”小曲,借鉴中国传统戏剧,如高甲戏、北管戏、京剧、潮剧等的演出形式,逐渐成为“歌仔戏”。

歌仔戏为歌谣体的戏曲形式。歌仔戏的音乐形式非常多元,以台湾宜兰歌仔为主,即四空仔(七字调)、五空仔(大调)、杂念,也吸收了留伞调、颂歌调等,后加入都马调。日治时期,歌仔戏受日本文化影响,形成特殊的胡撇仔(闽南语称为音转)。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大约有三百多种,可分为锦歌类、哭调类、民歌类、戏曲类和新调类。而歌仔戏以本嗓演唱,哭调在歌仔戏的唱腔中极为重要,是台湾人特有的苦歌形式。哭调可分为大哭、七字哭、都马哭、广东哭等等,还冠以台湾地名,如台南哭、宜兰哭、彰化哭等等。

歌仔戏乐队的编制不大,大约五人左右,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在左,武场在右。文场的乐器有壳仔弦、月琴、二胡、三弦、唢呐、笛子、萧、鸭母笛、扬琴、大广弦、喇叭弦、胡琴、壳子弦、大广弦、月琴、六角弦、洞箫和台湾三弦。武场的乐器有单皮鼓、小鼓、棒子、大锣、小锣、响盏等。

歌仔戏的行当本只有小生、小丑和小旦,后与其他剧种的交流,渐渐演变成“八大柱”,即小生、副生(反派称为反生,会武功称为武生)、苦旦、副旦、大花、老婆(老旦)、三花(丑角)和彩旦(又称为三八、三八旦)。

著名歌仔戏的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剧目有《陈三五娘》、《刘秀复国》、《济公传》、《梁山伯祝英台》、《长生殿》、《济公活佛》、《李娃传》等等。《绍江海》更荣获了多奖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