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戏曲文化推动篇 之 文化与传承

戏曲文化推动篇

文化与传承


  文化是一种动态,不断迁移和发展的现象,文化既是空间,即由一个地区扩散到另一个地区;文化也是时间,即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它既受到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历史变迁的左右。

  文化传播,包含了扩散、交流、传承和发展的多重涵义。它指的是随同人群的流动和迁徙,而把文化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区,它可以越过高山和大海的阻隔,造成拥有同一文化特征的,然而,在空间上并不一定相连的地区。

  其实,人走到哪里,便把文化带到哪里。对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而言,当他们迁徙到马来西亚后,把他们祖祖辈辈所创造的生活方式移植到新的地区,并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聚落方式、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加以体现。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对文化的认同是表现为其文化的归属意识。然而,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文化认同上比单一民族国家人民的文化认同来得复杂和多元化,因为华人在民族归属方面应是中华民族的海外分支,而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海外华人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里,却产生了本地文化的认同,这样的一个客观环境同时也会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文化选择。


大马华人,徘徊文化边缘

  现今的马来西亚华人,尤其是年轻一辈,对文化意识模糊不清,往往徘徊于本地的多元文化和中华文化边缘。马来西亚华人受马来语影响,又受西方思想的熏染,长辈没有对晚辈灌输文化意识,使得年轻一辈对本身文化不够深入了解和涉及,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并认为传承文化是“老土”的行为,间接影响了马来西亚戏曲文化的发展。

  雪隆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景昌先生表示,马来西亚华人有责任向下一代灌输文化意识。由于小时候父亲常向他灌输文化意识,造就受英文教育的他自学华文和方块字,对粤剧产生莫大兴趣并投入粤剧文化推动工作。然而,梁先生的女儿目前在新加坡就读中文系,却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即使梁先生是一名热心的戏曲文化推动者。他深表遗憾:“可能是因为我不够像父亲当年那样灌输戏曲文化意识给下一代。”

  柔佛八邑会馆副会长-陈耀宽先生表示,投身入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并担任副会长后,不知不觉地要求家人使用潮州话沟通、注重并学习潮州文化,从家庭开始着手,也向下一代灌输文化意识。其实,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是有连贯性的,当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艺术时,我们所学习的将会超越当初想象的。就像了解潮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接触到其他文化,如功夫茶等手工艺。这一些文化,对我们生活起居、事业、待人处事、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帮助,都是息息相关的。


推动文化,各方亦有责任

  马来西亚华人面临了不谙母语或方言的问题。现今的年轻人,操一口流利的英文和马来文,顶着西方思想的头颅、学习东洋文化,却不译华文或方言,对中华文化一无所知。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马来西亚华人若不谙母语或方言,必会因此中断文化的传承。因为不译母语,在了解本身文化时,总会遇上语言翻译的问题和疑惑。而且,一个人若一直受西方思想或本地文化影响,人生观会因此而改变,并且认为传承中华文化是没有必要的。因此,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和各个籍贯会馆的成立,除了联系华裔之间的关系,也背负着推动华语和方言的责任,进而传承中华文化。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陈先生叙述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和籍贯会馆在推广文化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团和会馆是保持、捍卫、传承中华文化的武士。在马来西亚,会馆和社团是民族性代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戏曲文化在社团和会馆的推动下,必定能有效地达到有效的宣传效果。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三月初三锣鼓响》乡音俗庙会•潮州文化节,向群众介绍潮州人的乐曲、美食、民俗活动、传统文化等,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在此文化节中参与潮剧演出。观众反应热烈,连其他族群的民众都被吸引前来看戏。

  其实,马来西亚其他籍贯和种族都有欣赏戏曲演出。早期,戏曲刚抵达马来西亚时,曾经引起一阵骚动,其他籍贯的人、马来族群和印裔族群都会同台欣赏华人戏曲演出。而今,传统戏曲逐渐衰落,此景不再。或许,戏曲表演穿插在本地官方表演节目或非官方表演节目,能再次吸引其他籍贯和族群欣赏戏曲演出。戏班方面,也可以准备小册子或字幕,让其他种族的观众了解剧情。

  歌仔戏班老板表示,马来西亚政府应鼓励人民参与文化活动,推动戏曲文化,并放宽外国到本地工作的条例,让中国戏曲演员到马来西亚工作,以减少马来西亚华人戏班解散的问题。马来西亚传统戏曲的戏班逐渐减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他表示,班底不足,解散戏班是无可奈何的决定,也只好转行,投入木偶戏的行列。毕竟,木偶戏班的经营,比歌仔戏来的简单轻松。

  媒体,不管是纸质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在宣扬戏曲文化和中华文化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媒体的传播,不单单只是民族性,甚至是全国/球性的蔓延。它的蔓延,可以影响人们对文化的思想和态度。所以,马来西亚的媒体业,应该大肆报道文化实况并推动戏曲文化。

  除了社团或会馆、政府和媒体,马来西亚华教也有责任推动戏曲文化。编书人可在课本穿插一些关于戏曲的文章,除了让学生认识戏曲文化,也间接地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中国朝代、历史故事等。校方也有责任向学生灌输文化意识,尤其是华小和独中,而国民型中学华文学会也应该举办多项文化活动以提升学生们对文化的认知。

  推动文化并不单单只是会馆或社团的责任,社会大众和政府都有义务推广文化,尤其是这优良的中华文化-戏曲。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戏曲文化转捩篇 之 传统艺术扛上现代元素

戏曲文化转捩篇

传统艺术扛上现代元素

美国新媒介专家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的中文版序里写道“我们正处于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对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怀疑了。这是一场全球规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展。”

这一场媒体革命,正是媒体革命。

随着媒体类型的时代转换,即由纸质媒体为主而转换为以电子媒体为主,单纯的语言符号传播被扩展为语言符号与音像符号相结合的传播。当今世界的媒介空间,突破了语言符号文本的界域,让人们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掘文化资源,提摄赖以创新的原素以及摹仿、借鉴的文化模式、艺术类型等等。

  而从媒体的角度看,戏曲经历了剧场时代、唱片时代、胶片时代、广播电视时代,二十一世纪,戏曲更是进入了包括音像制品在内的多媒体电子时代。

电子媒体的发展-托举,还是挤压戏曲文化?

  近年来,电视戏曲节目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引起了一股热潮,一扫传统戏曲曲高和寡的尴尬状况。借助电子媒体和明星偶像的名气,间接影响年轻人对戏曲的看法与态度。而影视戏曲和网络戏曲的发展,是否直接影响观众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陈先生表示,西马南区-柔佛的居民较为容易观赏新加坡的电视戏曲节目。他认为,马来西亚中文电视台能制作这类性的节目并持续下去,或许能掀起戏曲热,再次把戏曲带入兴旺的阶段。

影视戏曲和网络戏曲的发展,是否直接影响观众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这个现象,我们得从环境方面来探讨。东马区,甚少有野外舞台的戏曲演出,影视戏曲和网络戏曲确实有助于戏曲的传承。至于西马区,观众选择不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与生活作息有很大的关联。毕竟城市的节奏快,城市人生活繁忙,无法抽空前往剧场/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影视和网络成为了唯一观赏戏曲的管道。

其实,有兴趣观赏影视或网络戏曲的观众,也会有兴趣前往剧场或野外舞台观赏传统戏曲表演。歌仔戏老板-陈先生表示。

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先生说:“其实,我们也是去买粤剧影片,回家练唱……”

戏曲与电视的结合,除了让观众更加了解戏曲文化,给戏曲带来了新的机遇。以戏曲纪录片、戏曲艺术片、戏曲故事片等各种形式来表现戏曲,使戏曲得到全面动态的记录。

电子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它的传播性。不管是野外舞台、剧场、广播、电视,还是网络,这些都只是戏曲表演的一个平台。然而,电子媒体的传播性和影响力,是戏曲文化推动者不容忽视的。

其实,戏曲文化若能跳出传统的框框,并充分运用电子媒体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大胆采用现代舞台元素,电子媒体不单单能推动戏曲文化,也能给予戏曲一个全新的舞台。

流行与传统结合-变质,压抑是擦出新火花?

近年来,华人歌手-萧闳仁、周杰伦、王力宏、陶吉吉、陈升等等纷纷在自己的歌曲创作里加入了戏曲元素,引起一股热潮。如,萧闳仁的《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改编自歌仔戏的《身起白虎》、陶吉吉的《苏三说》改编自京剧唱段《苏三起解》、王力宏所创造的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新曲风“华人嘻哈”(CHICKED-OUT),将戏曲文化得以广泛流传。然,这一类的歌曲是否能带领大家去关注华人文化艺术,还是让他们混淆了戏曲艺术?现今的流行歌曲大部分都属于快节奏,但传统戏曲属于慢节奏,因为他们每一个词都需要拖拍子。当这两种节奏不一的歌曲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化学效应,是否每个人都能适应?  

  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和歌仔戏班老板都表示,歌手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在流行歌曲作品中,是一种好的尝试。这些富有“中国风”的歌曲作品,年轻一辈较为容易接触,也间接吸引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些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也许,新的面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这一些歌手和创作人,以流行形式将戏曲文化演绎得别有一番味道,并广受大众欢迎。在戏曲文化传承情势严峻的今天,这些富有“中国风”的作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吸引青少年在追逐现代流行的同时,亦听得懂“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素衣回中原……”这一种中华文化之瑰宝-戏曲,并感受它独有的韵味。

但是,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先生摇摇头表示,将戏曲元素纳入流行曲中,是不伦不类的流行曲,只会误导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看法。把东方华乐元素和西方音乐的结合,或许能擦出新的火花。但是,年轻人透过这种管道所认识的戏曲,并非戏曲原貌,无法真正地有效推广戏曲文化。

若在戏曲元素里加入现代元素,如: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伴奏。

这样的文化改革,是提升戏曲艺术,还是破坏戏曲艺术?

歌仔戏班老板表示,戏班除了严重缺乏演员,也缺乏乐手。身为老板,每次演出,都得兼职乐手。懂得华乐器又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而今,也只能靠能能预录戏曲调子的电子琴了。有些西方乐器适合伴奏,有些方便实用。只要中西乐器搭配得好,效果佳,这样的改革绝对是提升戏曲艺术。

“其实,这样的改革,见仁见智。也许某些人喜欢原汁原味。”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