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

传统戏曲-潮剧


  潮剧,原名潮腔、潮调、泉潮雅调,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剧是源自广东省并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自明代渐次形成以来,在潮汕本土和福建南部的东山、云胃、诏安、平和、漳浦一带广为流传,后传入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潮语区。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朝、明朝南戏的一支,融入弋阳、昆曲、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潮州音乐与潮汕民间艺术等,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属于高腔系统,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运用四种素材:曲牌,滚调也称滚板,民间小调也称小调,词牌或称唱词。潮剧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一唱众和,二、三人或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风格特别。潮剧音乐本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唱腔都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清代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

  潮剧在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潮剧的乐器分成文场和武场。文场为管弦乐-二弦、椰胡、二胡、中胡弦、大胡弦、板胡、大唢吶、小唢吶、笛、萧、扬琴、蓁琴、月琴、木琴、三弦、大三弦和琵琶。武场则为打击乐-木板、木鱼、辅板、哲鼓、柿饼鼓、战鼓、大鼓、中鼓、低音鼓、深鼓、钦仔、大钵、小钵、斗锣、九仔锣、铜钟、苏锣和号头。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大锣戏最古老也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愤情绪;小锣气氛轻巧;苏锣则气氛庄严。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的十类丑、七类旦、四类生、三类净。丑行,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和女丑;旦行,青衣旦(乌衫)、闺门旦(蓝衫)、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和武旦;生行,小生、老生、武生和花生。净行,文净、武净和丑乌面。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有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源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渔家乐》等,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另一类则取材民间传说故事和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赋予地方色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