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戏曲文化兴衰篇 之 传统与现实对对碰

  
戏曲文化兴衰篇

传统与现实对对碰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戏曲剧种众多,可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一类剧种,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随着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源源不断地移居海外,马来西亚更是其中一个拓荒地。在移居的过程中,那些历代相沿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以及感情意识,都被带入新的生存环境—马来西亚。传统戏曲自然而然地成了维系两地民心的情感纽带,并且和当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戏曲在马来西亚获得了生存传播的深根厚土,并且在这多元文化舞台上逐渐占一席地位。

传统戏曲,华侨的情感归属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曲主要三大支流:粤剧、潮剧和歌仔戏, 总是伴随着宗教仪式和节庆时令。从远古到近代,民间戏曲在流传的过程中,已融入民俗生活,并发挥着尊神娱人的作用。马来西亚华人民间的宗教仪式和节庆时令,都是农业社会相沿而来的习俗。早期,移民到马来西亚的华人,绝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他们赤手空拳,寄人篱下,生活艰辛。其外,华人对于天神、地祗相当尊重,加上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地方传奇人物以及儒、释、道思想混杂所产生的宗教信仰,庆典仪式变得名目繁多。而传统戏曲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上的支撑,可以填补简单而空虚的精神生活,维系桑梓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娱人娱神的效果。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戏曲在短短的几十年经历了兴盛和衰落。三十年代,华人戏曲达到高峰期。中国香港戏班陆陆续续到本地登台演出,从而让本地戏班崛起,掀起戏曲热潮。由于早期的娱乐形式不多,戏曲成为了平民百姓的第一娱乐,老老少少携手去看戏更是处处可见的热闹场景。小孩子凑热闹,老人借着戏曲表演寄托思乡情。

  雪隆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景昌先生表示,戏曲文化在马来西亚盛行,是早期从中国南来的华人对生活、家乡的一种寄托。戏曲,是维系两地民心的情感的唯一纽带。他们从熟悉的乐曲、唱腔、舞蹈、表演、服饰等元素里取得丝丝安慰,温暖心房。

戏曲艺术,强烈的兴衰对比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哪边有酬神戏,就拿椅子去坐着看。现在,摆了椅子,也没有人来看。”巴生建于麟戏班老板无奈地说。

  曾经在马来西亚风光一时的传统戏曲,如今已步入残存阶段。戏曲舞台上总是呈现出疲态和老态,戏曲演员都五、六十岁,形容枯稿,步版瞒姗。老一辈观众逐渐减少,年轻观众意兴阑珊,观众群亦渐渐缩小。

  “现在不是没有人请,即使有人请,也没有演员……”身为歌仔戏老板,陈先生表示,本期戏曲业依旧有市场。然而,戏曲被淘汰的原因,正是因为缺乏演员。早期戏班众多,竞争大,平均一个戏班里有四、五十名演员。如今,演员只剩下寥寥几人。陈先生表示,目前戏曲界演员的岁数,五十岁至七十岁占了七十巴仙,而三十岁至五十岁只占了三十巴仙。而建于麟戏班目前只有五、六名演员,两、三名乐手,大部分都超过五十岁以上。戏班解散,往往是因为缺乏演员,年轻人无意学习传统戏曲,没有接班人。

  马来西亚年轻人不爱看戏曲,这是事实。根据调查,七十巴仙的年轻人表示不喜欢戏曲,大部分表示戏曲是个沉闷的娱乐消遣,甚至认为戏曲是一种“老土”的玩意儿。在这生活多元、节奏又快的社会,若要年轻人用心欣赏四平调、七字调、广东哭调、留伞调等,或是明白戏曲中虚拟写意的词句,都是一种奢求。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表示,时下年轻人对传统不感兴趣。由于戏曲的表演形式很细腻,节拍较缓慢,大部分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认真学习,表现烦躁、没有耐性和毅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间接影响戏曲文化不能顺利传承下去。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陈耀宽先生表示,戏曲的兴盛与衰落,不管是在马来西亚、中国或是全球性,都是必然的。文化的兴衰,是周期性的。传统戏曲不能顺利传承下去,必须从两方面看待。第一,戏曲本是源自中国,它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整个中国朝代,从上古时代的傩戏和巫舞,逐渐演变成秦汉时代的百戏、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朝、宋金元朝、明清朝的发展。政府与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如清朝统治者的镇压、中国的五四运动等等,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第二,当戏曲传入马来西亚后,更是面临着与当地民族文化同化和异化的问题。因延续传统文化未够完整,加上语言障碍和本地文化的冲击。二十一世纪,戏曲更是面对了电子媒体的冲击,使得戏曲未能传承下去。戏曲在马来西亚历经了移植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和起伏阶段。如今,有些戏曲渐渐式微,有些戏曲重放光彩,有些戏曲在岁月的剥蚀中走向衰败与灭亡。这是文化的变迁,此消彼长。

戏曲衰落,生活步入死胡同

  歌仔戏班老板-陈先生表示,仅靠戏曲演出的薪水,是不足以养家活口。老板表示,他所聘请的演员,除了太太-张瑞金(来妹),其余都是业余演员,毕竟戏曲工作者的收入不稳定。他表示,作为歌仔戏班的老板,他表示现在的戏曲趋势让他感到压力。毕竟演员们有没有演出机会,全靠老板是否有努力争取戏曲演出。

  八邑会馆副会长-陈先生和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梁先生都表示全职戏曲工作者面对戏曲的衰落,其生活必定走向死胡同。然而,大部分马来西亚戏曲工作者都是业余工作者,如柔佛颍川陈氏儒乐团,是马来西亚唯一的业余潮剧团。潮剧团聘请海外,如新加坡、中国的职业演员担任指导老师,业余工作者除了有本身的工作外,乘着假期和空闲时间参与演出。而冈州会馆粤剧团的学习者和演员们也是趁着夜间空闲时间才出席粤剧练习和表演。基本上,戏曲工作者已有经济能力。所以,戏曲的衰落并不会给予戏曲工作者的生活有太大的影响。

  冈州会馆粤剧团主任、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和歌仔戏老板都认为,戏曲与中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戏曲的衰落,对华人的整体文化来说,必定是一个缺口,有一定的破坏性。举例来说,当我们专注于戏曲文化的当儿,我们所发掘到的,不单单只是戏曲的知识,甚至是关系到整个华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历史。华乐、舞蹈文化、礼仪文化、儒、道、孝思想、朝代历史和故事等,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若戏曲的衰败或走向灭亡,将会是文化和民族的缺憾。

酬神唱戏,亦娱神也可娱人

  在马来西亚,戏曲与庙宇有莫大关联。早期,移民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没有明确而强烈的宗教认同,也没有强大而具有扩张性的政治军事力量支持。他们将情感和希望寄托在民俗信仰。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生存的唯一内聚力是建立在方言群基础上的民间习俗信仰与文化仪式的传统文化-戏曲。戏曲扮演着民俗信仰与文化仪式的功能。所以,华人庙宇在戏曲发展扮演了重大的角色。戏曲是民俗节庆祭祀仪式的一部分,酬神唱戏,可娱神也可娱人。

  如今,马来西亚戏曲逐渐步入下坡,仅靠庙宇举办神诞时,才有机会观赏戏曲表演。其实,马来西亚的宗教发展蓬勃,华人庙宇扩建,尊敬神明的习俗依旧保存下来。但是,一部分马来西亚庙宇的年轻理事抱着“酬神戏没有人看”的思想,进而选择歌台表演来取代戏曲演出,使戏曲濒临消灭的处境。尚若仅剩的酬神戏也被淘汰,马来西亚华人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野外/舞台戏曲的踪迹了。

  戏曲的衰落是全球性的。然而,近年来,有些戏曲渐渐式微,有些戏曲则在岁月的剥蚀中走向衰败与灭亡。文化推动人、媒体人和艺人也逐渐接受电子媒体为宣传戏曲文化的管道,借用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以吸引年轻一辈群众。
或许,传统戏曲再次崛起,并走向兴盛的一天,会是另一种全新面貌。